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关注公众号

获得最新科研资讯

活跃学者

杨尊松 研究员、课题组长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王志 发动机学科副主任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汽车系发动机学科副主任

陈俊超 (Chun-Chao Chen)

刘振江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杨金波 教授,副所长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课题组常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从事稀土磁性材料永磁、软磁性能研究;或从事薄膜、二维磁性材料物理性能及器件研究。 有意者可将个人简历、推荐信、3篇代表性学术论文发送至jbyang@pku.edu.cn。

Wenxin Niu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 •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牛文新研究员于2004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获学士学位,2010年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先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12月回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工作至今,现为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晁彦杰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研究员 (Principal Investigator)

刘世梁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等方面研究。主要承担本科生景观生态学课程与研究生Landscape Ecology等课程。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193篇,其中SCI论文86篇,CSCD论文107篇。其他期刊会议论文等30余篇。其中,近5年发表期刊论文89篇。SCI论文49篇,EI收录论文18篇,CSCD论文40篇。主要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PloS one, Ecological Engineering等。第一作者出版学术专著3部。副主编出版教材2部,参与编写10余部专著与教材。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课题1项;主持环保公益重点项目课题1项,子课题1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3项;作为骨干参与科技部973项目2项;国家重点基金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其他项目30余项。获得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3)和200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4)。2016年获得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优秀项目一等奖。目前担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学学会景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地学分会副秘书长。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Shiliang_Liu

丁凡 副教授

沈阳农业大学

丁凡,沈阳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副教授。主持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1项全球挑战研究基金。在GCB、SBB、EJSS、EP、Geoderma等杂志发表论文31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16篇。担任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Soil Ecology Letters客座编委,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评审编委。

陆海林 副教授,硕导

西安工程大学

陆海林,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独立课题组组长(PI)。201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荣誉证书”。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成员,泰州市高港区口岸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副主任。《中国重型装备》期刊青年编委。

曾克成 博士研究生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张子鹏 教师

新疆大学

张子鹏(1994-),新疆乌鲁木齐人,2022年6月博士毕业于新疆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目前在新疆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从事教师工作。研究方向为干旱区土壤碳库变化及其周转速率。E-mail:zp_zhang@xju.edu.cn, 13659978318@163.com

杨孟昊

Haiping Huang

Office Room(办公室):中山大学 冼为坚堂 214房。 Contact:huanghp7@mail.sysu.edu.cn; physhuang@gmail.com。 WeChat: physhuang。

于浩然 百人计划研究员

浙江大学

于浩然博士,自2020年8月起任职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担任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博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归国前就职于伦敦大学学院化学系,任研究员(Research Fellow)。研究方向以蛋白质工程为主,一方面开发理性设计等蛋白质工程策略用于酶分子的改造,同时探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利用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向酶分子中特异的引入非天然氨基酸,以实现酶的新催化功能。已开发多种理性设计方法用于改造酶的稳定性,活性,底物特异性等性质。发表10余篇SCI期刊论文,包括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PNAS》 (IF=9.6)论文 2 篇,《Biotechnology Advances》(IF=12.8) 论文 1 篇等,已获得授权专利3项。

白凤杨 副教授

沈阳师范大学

1990年10月生,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双一流”学科) 博士,副教授,中国化学和中国化工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环境污染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环境中污染物的形成和转化机理及动力学方面开展了系列有价值的研究工作。担任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Scientific Reports, ACS Earth and Space Chemistry等SCI学术期刊论文审稿人。近五年,已发表SCI论文42篇,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Chemosphere,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Chemphyschem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论文26篇,成果被高水平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上的文章所正面引用,研究水平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郑烨炜 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龚政

广东省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显示技术实验室负责人

郭亚会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张坤

张坤,男,博士,研究员,博导,同济大学医学院超声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实验室主任。 2005.9——2009.7 山东大学  无机非金属专业  本科 2009.9——2014.7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  材料物理与化学  博士,导师陈航榕研究员、施剑林院士; 2014.7-至今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超声科,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获201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6/10)。担任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member(美国化学会会员)、首届中国生物医药整合联盟理事、中国抗癌协会第四届影像专业委员会头颈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超声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专业委员会—细胞代谢与炎症转化学组委员、《临床与病例杂志》第三/四届中青年编委等。 获2019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2019上海市科技启明星(A类)、2018年上海市卫计委“新优青”、同济大学优青、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攀登人才培养计划”——拔尖人才人才等人才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广西生物靶向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开放课题、2018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包括Nat Commun(IF=11.878,2篇)、ACS Nano(IF=13.903,3篇)、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15.621,2篇)、Advanced Science(IF=15.804,2篇)、Biomaterials(IF=10.273,2篇)、J Mater Chem A(IF=10.733)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9篇,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12篇。授权2项国家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