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关注公众号

获得最新科研资讯

Popular labs

李晓辉 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陈素明 Professor

Wuhan University

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才计划专家;联系邮箱:chensm@iccas.ac.cn;实验室地址:武汉大学文理学部当代楼一层120室

季维奇 Postdoc

北京

Co-Founder of LabXing.

丁洋 专职科研/助理研究员

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从事多介质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迁移转化研究

刘博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主任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主任

朱炜 研究员/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

朱炜,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同济大学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副系主任、客货运输组织与物流教学团队负责人,兼任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轨道交通技术委员会委员、美国科学院交通研究理事会(TRB)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委员会委员、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析及运营安全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李德平 助理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助理教授

吴正刚 教授

湖南大学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学者。2019年入选中组部第十五批青年千人计划。 邮箱:zwu9@hnu.edu.cn . 2008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粉末冶金专业,2014年博士毕业于美国田纳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 George M Pharr 教授。博士毕业后,分别在田纳西大学和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及先进金属结构材料的设计与开发,同种/异种金属焊接性能分析与焊接过程优化。迄今为止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总引用1500余次,其中包括发表在Acta Mater, Scripta Mater, Current Opinion in Solid States and Materials等国际知名期刊的一作/通讯论文12篇。一作论文中,两篇为ESI高引论文(单篇引用均超过200),一篇被选为当期期刊封面论文

鲁兴业 助理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高等量子研究中心教授,2019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采用输运、中子和x射线散射研究关联电子材料(包括一系列新奇量子材料)中的新奇量子态及其动力学行为。 英文个人简介: I obtained my PhD in 2014 from Institute of Physics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ajoring in neutron scattering studies of iron-based superconductors (advisor: Prof. Pengcheng Dai). After that I moved to Swiss Light Source, Paul Scherrer Institut for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 a PSI fellow, where I used resonant inelastic x-ray scattering (RIXS) to study the elementary excitations in various correlated electron systems such as cuprates and iridates (with Dr. Thorsten Schmitt as mentor). After finishing my postdoc study, I joined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Quantum Studies and Department of Physics i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Now I am using various state-of-the-art neutron and X-ray scattering techniques to study emergent quantum phenomena, intertwined order and fluctuations of novel quantum materials including high-Tc superconductors (iron pnictides, cuprates etc) and 5d-electron materials such as iridates and osmates.

勾茜 研究员

重庆大学

Do no harm while doing good!

郭晶晶 教授,博士生导师

澳门理工大学,人工智能药物发现中心

郭晶晶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先后就职于河南师范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2022年3月份加入澳门理工大学人工智能药物发现中心。

边有钢

邮箱:byg10@foxmail.com

于洋 特别研究员

化学与化工学院

于洋,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员。北京大学生物科学学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生物物理与计算生物学博士。主要从事蛋白质设计与酶工程的研究,利用基因密码子扩展插入非天然氨基酸方法,设计了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模拟酶,研究了反应机理,揭示了酶活调控的重要元件。在Nat. Chem.、J. Am. Chem. Soc.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并在2015年入选首批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夏天

杨文涛 副教授

水土保持学院

杨文涛,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获“自然灾害学”博士学位,昆仑英才高端创新人才计划(拔尖人才)。长期从事山地灾害学研究,擅长区域自然灾害的危险性和风险评估,主要研究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区域成图等,是中国地震学会会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会员,是中国地震灾害链专业委员会委员。是国务院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评估组成员,负责11个重点县和31个全国试点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曾担任应急管理部灾害核查组专家参与河南洪涝灾害、青海玛多地震灾害、陕西洪涝灾害的灾情核查等工作。

杨斐

程扬帆 副教授

安徽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工程系

贾庆山 Associate Professor

Tsinghua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utom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徐海亮 副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能源学院

山东潍坊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同批次全国电气工程领域学者共9人获得)和面上项目各1项、军队计划项目1项、陆军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国电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IEEE Member;CPSS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编委,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T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1项,荣获浙江大学十佳大学生、浙江省感动校园年度人物、优秀共产党员等。

魏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