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关注公众号

获得最新科研资讯

热门实验室

张子鹏 教师

新疆大学

张子鹏(1994-),新疆乌鲁木齐人,2022年6月博士毕业于新疆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目前在新疆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从事教师工作。研究方向为干旱区土壤碳库变化及其周转速率。E-mail:zp_zhang@xju.edu.cn, 13659978318@163.com

康欣晨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牛顿国际学者

卢培龙

李德平 助理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助理教授

葛玖浩 讲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段子手......

杨巍

谢杉杉

宇婉莹

夏天

武迪 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软物质10组

2019年、2022年分别获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士、生物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202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同年参加清华大学-生命联合中心CLS博士项目,排名第一)。

Donghui Zhang

Tsinghua University

龚政

广东省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显示技术实验室负责人

段敬来 室主任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纳米材料室

段敬来,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室主任。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纪委委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徐海亮 副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能源学院

山东潍坊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同批次全国电气工程领域学者共9人获得)和面上项目各1项、军队计划项目1项、陆军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国电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IEEE Member;CPSS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编委,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T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1项,荣获浙江大学十佳大学生、浙江省感动校园年度人物、优秀共产党员等。

鲁兴业 助理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高等量子研究中心教授,2019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采用输运、中子和x射线散射研究关联电子材料(包括一系列新奇量子材料)中的新奇量子态及其动力学行为。 英文个人简介: I obtained my PhD in 2014 from Institute of Physics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ajoring in neutron scattering studies of iron-based superconductors (advisor: Prof. Pengcheng Dai). After that I moved to Swiss Light Source, Paul Scherrer Institut for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 a PSI fellow, where I used resonant inelastic x-ray scattering (RIXS) to study the elementary excitations in various correlated electron systems such as cuprates and iridates (with Dr. Thorsten Schmitt as mentor). After finishing my postdoc study, I joined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Quantum Studies and Department of Physics i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Now I am using various state-of-the-art neutron and X-ray scattering techniques to study emergent quantum phenomena, intertwined order and fluctuations of novel quantum materials including high-Tc superconductors (iron pnictides, cuprates etc) and 5d-electron materials such as iridates and osmates.

Dongyu Zhao 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 (研究员,博导),北京大学医学生物信息学系 副主任(主持学系工作)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 (研究员,博导),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林巧红

邓善俊

我们专注于研究一颗受精卵如何发育成完整生命的奇妙过程。就像建造大楼需要稳固的地基,人体发育也依赖每个细胞的精准分工与合作。然而这个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包括外源的温度与营养环境以及内源的基因表达状态与细胞分裂异步性等,细胞间的微小误差积累到超过阈值就会导致发育异常,这也是新生儿先天缺陷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致力于从细胞群体层面,对动物胚胎发育过程开展系统性的整体研究。为此,我正在打造一套全新的研究系统: 1. 开发多物种细胞追踪技术,给每个细胞打上"电子身份证",实时记录它们的成长轨迹 2. 对比不同物种的发育蓝图,寻找进化中保留的关键设计原理; 3. 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为何看似随机的发育过程能保持整体稳定性; 4. 将海量的细胞数据构建可预测的生命发育人工智能模型。 这些工作不仅关乎人类健康,更是探索生命本质的基础工程。通过融合生物学实验与计算机模拟,我们正在开启从描述性科学向预测性科学转变的新篇章。

汪鸿章

陈东平 副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陈东平,剑桥大学博士(2011-2014),斯坦福大学博士后(2015-2018),现作为副教授就职于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在微尺度数值模拟,爆轰与燃烧化学和颗粒物动力学。曾任第37届国际燃烧大会颗粒物分会场主席,美国空军研究署和能源部独立评审专家,是燃烧领域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Carbon,Nanoscale,Combustion and Flame,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RSC Advances,Energy & Fuel,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Aeroso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