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关注公众号

获得最新科研资讯

Popular labs

郝梦龙

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华为紫金学者A类

乔冠一 博士

北京大学应用磁学中心

白凤杨 副教授

沈阳师范大学

1990年10月生,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双一流”学科) 博士,副教授,中国化学和中国化工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环境污染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环境中污染物的形成和转化机理及动力学方面开展了系列有价值的研究工作。担任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Scientific Reports, ACS Earth and Space Chemistry等SCI学术期刊论文审稿人。近五年,已发表SCI论文42篇,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Chemosphere,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Chemphyschem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论文26篇,成果被高水平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上的文章所正面引用,研究水平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汪鸿章

张坤

张坤,男,博士,研究员,博导,同济大学医学院超声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实验室主任。 2005.9——2009.7 山东大学  无机非金属专业  本科 2009.9——2014.7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  材料物理与化学  博士,导师陈航榕研究员、施剑林院士; 2014.7-至今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超声科,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获201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6/10)。担任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member(美国化学会会员)、首届中国生物医药整合联盟理事、中国抗癌协会第四届影像专业委员会头颈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超声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专业委员会—细胞代谢与炎症转化学组委员、《临床与病例杂志》第三/四届中青年编委等。 获2019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2019上海市科技启明星(A类)、2018年上海市卫计委“新优青”、同济大学优青、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攀登人才培养计划”——拔尖人才人才等人才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广西生物靶向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开放课题、2018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包括Nat Commun(IF=11.878,2篇)、ACS Nano(IF=13.903,3篇)、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15.621,2篇)、Advanced Science(IF=15.804,2篇)、Biomaterials(IF=10.273,2篇)、J Mater Chem A(IF=10.733)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9篇,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12篇。授权2项国家发明专利。

张守涛 副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张守涛,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吉林省高层次人才,东北师范大学优秀师资博士后。面向凝聚态物质体系的原子与电子层面,长期从事凝聚态物质的结构设计与性质调控的理论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凝聚态物理、高压物理及材料设计与模拟。近年来聚焦凝聚态材料的新颖结构、超导电性与物理机理、超硬特性与内在机制、高能量密度与爆炸性能、元素新氧化态及二维功能材料等前沿课题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Phys. Rev. Lett、Phys. Rev. B、J. Am. Chem. Soc、J. Phys. Chem. Lett、Inorg. Chem、J. Mater. Chem. A、Mater. Today Phys、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Power Sources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6篇被评为热点文章,1篇入选封面文章),重要研究成果不仅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还被《Phys.org》、《Physical Review Letters》、《WileyChem》、《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等国际科学媒体作为亮点报道。迄今,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3篇,总被引用超过1600余次,H-Index:20(谷歌学术统计)。兼任国际期刊《Crystals》特刊编辑和J. Mater. Chem. A/C、Nanoscale Horiz、Phys. Chem. Chem. Phys、Sci. Rep、Nanotechnol、Comput. Mater. Sci等国际著名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省)级重要研究课题。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吉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报告。

李菁 Professor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fe doesn't just happen to you; you receive everything in your life based on what you have given.

陈东平 副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陈东平,剑桥大学博士(2011-2014),斯坦福大学博士后(2015-2018),现作为副教授就职于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在微尺度数值模拟,爆轰与燃烧化学和颗粒物动力学。曾任第37届国际燃烧大会颗粒物分会场主席,美国空军研究署和能源部独立评审专家,是燃烧领域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Carbon,Nanoscale,Combustion and Flame,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RSC Advances,Energy & Fuel,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Aeroso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审稿人。

方华 硕导

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污染物大气化学过程及其对生态与健康影响,当前重点关注活性有机物VOCs、IVOCs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大气环境领域知名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和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期刊审稿专家。

王棋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物理学院

王棋,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2年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和湖北省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IEEE高级会员。博士毕业于德国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Burkard Hillebrands教授课题组),博士期间曾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德国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的优秀博士论文奖。随后在维也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Andrii Chumak教授。长期从事磁子自旋电子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在纳米尺度的磁子材料、磁子量子效应、磁子器件及集成电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开发了新的纳米刻蚀技术,制备了纳米尺度自 旋波波导;研究了线性和非线性自旋波特性,提出了通用自旋波色散关系理论;设计并实现了通用磁 子逻辑单元,构建了超低能耗的纯磁子半加器;开拓了逆向设计磁子学的研究新方向,以及独立搭建了微聚焦布里渊光散射光谱测试系统。在相关领域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Nat. Electron.和Phys. Rev. Let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6篇,研究成果被Nat. Electron.杂志以News & Views专题介绍并被20余家国内外知名媒体以多种语言广泛报道。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担任Intermag磁学会议分会主席。长期担任Nat. Eletron., Nat. Commun., Phys. Rev. Lett.等期刊审稿人。

杨真

杨真,博士,副教授,硕导,院长助理,广西教育厅、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估专家。Sensors编委,Micromachine客座编委,《磁性材料与器件》编委,《微纳电子技术》编委,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香港机械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广西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广西类脑计算与智能芯片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集成电路与微系统重点实验室核心骨干。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访问学者,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微系统与纳米技术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基于MEMS技术的磁敏器件的研发以及应用研究。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Microchimica Acta、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Biomedical Microdevices、Sensors、Analytical Methods、Applied Physics Letters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引用超过600余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项,合著专著2部(章)。主持完成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博士后项目,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海外培养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留学人员科技择优资助项目等。目前主持在研广西科技人才专项项目1项,企业横向项目1项,区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欧盟2020地平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民用航天项目,航天支撑技术基金项目等1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担任Lab on a chip,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Nano Research,IEEE Sensors Letters,Analytical Biochemistry等期刊的审稿人。担任南方科技大学客座助理研究员,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客座副研究员,俄罗斯波罗的海联邦大学客座助理研究员。

朱同贺

黄荷叶 博士生

清华大学

霍正洋 Zheng-Yang Huo 助理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 环境学院

段敬来 室主任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纳米材料室

段敬来,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室主任。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纪委委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朱东兴 南山学者特聘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南山学者特聘教授

杨玮婷

王振亭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理工科,转地学。文不文,理不理。高不成,低不就。奔五十,待退休。

卢坤

潘济安 PHD

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