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关注公众号

获得最新科研资讯

丁凡实验室

简介 我们对脚下土壤的了解,远不及对浩瀚的天体运动了解得多

分享到

3名研究生在“第22届中英资源与环境协会年会沈阳分会场”做口头报告

陶招、戴吉照、李诗彤

        2022年12月6-8日,由辽宁省教育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等主办,沈阳大学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重点实验室(沈阳大学)等单位协助举办的“2022年辽宁省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第22届中英资源与环境协会年会沈阳分会场”在线上开展。会议以“韧性城市中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为主题,邀请国内外青年学者一起共同探讨水环境与健康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前沿问题,交流相关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面临的实际问题,研讨包括辽宁省在内的各地区资源与环境科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课题组李诗彤博士生和陶招,戴吉照2名硕士生在研究生专场进行了口头报告。

       陶招报告题目为“The fate of biodegradable mulch carbon in soil using natural abundance of 13C-PLFA”。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塑料地膜是使用广泛,但是造成的塑料污染问题严峻,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降解地膜是代替聚乙烯地膜最有前景的新型材料,但是作为含碳聚合物,在土壤中的输入会影响土壤的碳循环过程,为了探究生物降解地膜在土壤当中的碳去向过程以及微生物的降解机制,我们对透明和黑色生物降解地膜进行360天的室内培养实验,用13C-PLFA自然丰度法探究微生物对生物降解地膜利用的动态变化。结果如下:生物降解地膜的添加促进了土壤的碳排放量,到360天时生物降解地膜的矿化量为25%,质量损失为70%,生物降解地膜主要以残余物的形式存留在土壤当中;同化微生物PLFA中大约有20% ~ 30%的生物降解地膜碳来源,并且,在不同的培养时间段,微生物对于生物降解地膜同化的贡献率不同。

 

图1 陶招进行汇报展示

      戴吉照报告题目为“中国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明确了中国地膜残留总量,揭示了地膜残留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中国农田地膜的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撑。研究主要结果有:1)构建了中国地膜应用与地膜研究数据库;2)建立了各省地膜残留量模型;3)估算了2016-2020年各省地膜残留量及地膜残留密度,并绘制了中国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分布图及中国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密度分布图。

图2 戴吉照进行汇报展示

     李诗彤报告题目为“Macro- and microplastic accumulation in soil after 32 years of plastic film mulching”(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9749122001592)。研究基于沈阳农业大学建立的长期地膜覆盖和施肥试验平台,调查连续32年覆盖聚乙烯地膜土壤中大塑料与微塑料污染情况,并探究氮肥对塑料污染的影响。测定0-20 cm土壤中大塑料和0-100 cm土壤中微塑料。得出结果:(1)长期覆膜土壤中微塑料并不都由地膜产生。只有薄膜状微塑料由地膜产生,地膜对微塑料的贡献为33% ~ 56%。(2)微塑料在土壤中可以向下迁移到深层土壤(至少1m深度)。(3)施用氮肥会增加地膜产生的大塑料及微塑料残留。

图3 李诗彤进行汇报展示

       陶招参会后的感受:“此次报告因疫情影响在线上举行,但经历也是比较难忘的,在线听了很多同龄研究生的报告,也感叹到他们所做的工作也非常的精彩,这次报告相较于上次也更加的自信和从容,唯一比较遗憾的是没有用英文进行此次报告,有很多的同学用英文进行报告,效果也非常的好,很佩服他们这种敢于用这种形式展示自己,这是我以后值得学习的地方,也非常庆幸能有很多次这样去作报告的机会,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心和对逻辑思维的锻炼。最后感谢主办方提供的此次研究生论坛的平台,收获良多!“

       戴吉照参会后的感受:”此次报告是我第一次校外作报告,是精心准备,突破自我的一次报告。报告前无比担心,担心自己由于紧张讲解不清楚或回答问题不清楚,完全失去了组内报告的自信与自如。但是,在我回报是15分钟内,紧张只存在于开始阶段,在报告中后段慢慢的也放平了心态,收起了紧张,变得收放自如。在此次会议中有很多精彩的报告,我从中了解到了别的课题组在做什么研究以及如何做好一次报告。通过此次报告,实现了我外出报告从零到一的突破,展示了我三年来的研究成果,使我更加有动力去完成下一步的地膜污染研究“。

       李诗彤参会后的感受:“这次的报告是“老内容”解锁英语汇报“新体验”。对于此次报告来说,如何克服应对难开口的英语是第一难题。使用英语表达报告真的要慢很多,如何将有限的时间安排更多的内容是第二难题。最后,如何将自己的报告用英语表达清晰是第三难题。如今已经成功迈出勇于开口“第一枪”,然而前进的道路还有很远。我认为作报告是个人积累经验最快的“副本”,在每次的报告中,一次次梳理逻辑,凝练内容而获得新经验。此次大会见识到了来自不同院校的优秀同行者们,大部分还是来自于沈阳的学子们,这让人更感觉自如与亲切。大家精彩的报告让我感觉到,为了守护更好的生态环境,我们正在同时代一起前进!”

 

图4 报告人会后合影

  再次感谢主办方创造了“2022年辽宁省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第22届中英资源与环境协会年会沈阳分会场”这一学术交流盛宴!

创建: Dec 12, 2022 | 21:0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