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关注公众号

获得最新科研资讯

Carbon4Energy

简介 We Provide Carbon-Based Chemical Solutions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分享到
赵特特—高分散非贵金属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氧还原性能研究
3 年 之前
单原子电催化剂,因其具有最大化的原子利用率、超强催化组分-载体相互作用、高效的强量子化效应以及优异的催化活性,这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众多研究者围绕单原子电催化剂的精确控制合成,虽然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和宽领域的应用,但是其精确合成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论文使用廉价的甲酰胺作为碳源、氮源,使用大表面积SiO2凝气溶胶作为载体模板剂和单原子化促进剂,开发了一种普适性的单原子金属氮碳催化剂的控制合成的策略。利用金属盐离子增强甲酰胺碳化形成M-N-C电催化剂,具体研究工作 如下:
(1)利用锌离子的栅栏效应,制备了不同原子含量的Fe-N-C催化剂(命名为FeZn-NC)。研究发现Fe3+在甲酰胺中的浓度超过0.010molL-1时会出现金属原子聚集进而催化氧气还原性能降低,同时Fe3+浓度越高,Fe3C颗粒粒径越大,Fe3+浓度小于0.010molL-1时Fe3+均匀的分散在甲酰胺碳化后的氮碳材料上,Fe原子能够稳定的存在归因为甲酰胺碳化得到的丰富的氮含量和在高温焙烧过程中锌离子的栅栏作用。通过球差电镜和同步辐射数据可以看出Fe是呈原子级分散的,并且是以Fe-N4结构存在的。利用Zn辅助制备的单原子FeZn-NC-10催化剂具有丰富的微孔结构,相比于Pt/C(20%)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氧气还原性能。
(2)通过廉价的二氧化硅气溶胶辅助制备原子级分散的Fe-N-C催化剂(命名为FeAS-NC)。气相二氧化硅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400 m2/g)和丰富的表面氧空位,在高温焙烧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抑制Fe原子的迁移聚集,进而能够有效的增加金属铁原子的负载量。同时用HF刻蚀掉气相二氧化硅后会形成均匀丰富的孔增加电解质溶液与催化剂表面的接触,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进而有利于催化活性的提高。利用同步辐射研究了FeAS-NC中Fe原子周围配位状态是以O-Fe-N4结构的五配位状态,氧原子的引入调节了Fe-N4的电子结构,降低催化氧还原反应所需的能量,并且通过DFT计算得出,用气相二氧化硅制备出的高价态的FeAS-NC-10催化剂中的O-Fe-N4活性位点要比FeZn-NC-10催化剂中Fe-N4活性位点更容易发生氧还原反应。
(3)以甲酰胺为碳源、氮源,利用大表面积和具有丰富的氧空位的SiO2气凝胶辅助制备了不同金属含量的其他非贵金属Co、Mn、Cu原子级分散的单个原子M-N-C电催化剂,其中CuAS-NC-10和MnAS-NC-30具有可以和Pt/C相媲美的ORR活性,同时还合成了双金属原子的FeCoAS-NC-5/5、 FeMoAS-NC-5/5、 FeNiAS-NC-5/5三种高分散的电催化剂,FeCoAS-NC-5/5、FeNiAS-NC-5/5的ORR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均优于Pt/C。
白爽—高分散镍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 CO2 加氢催化反应性能研究
3 年 之前
步入 21 世纪以来,能源和环保问题一直是社会所关心的两大问题。因为人类社会 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性太强,CO2 气体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已造成了非常明显的温室效应。
因此,近年来如何将 CO2 通过化学的方法转化为有价值的产物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
点。通过CO2 加氢合成 CH4,不仅可以实现碳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天然
气供需矛盾,该反应的关键在于开发设计出高效、可重复、价格低廉的镍基催化剂。本
论文针对镍基负载型催化剂低温活性差的问题,从金属活性组分分散状态及载体方面行
了研究,通过一步溶剂热成功制备出了具有优异催化活性的高分散镍基催化剂。整体研 究思路如下:
采用浸渍法将 Ni 分别负载在 γ-Al2O3 和 CeO2 载体上,考察不同载体对催化剂性能
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 γ-Al2O3,以 CeO2 为载体时催化剂活性更高。在优选出了载
体 CeO2 的基础上,通过两步浸渍法制备出了纳米块状及纳米棒状的 Ni/CeO2-NC、
Ni/CeO2-NR 催化剂。材料表征及 CO2 甲烷化反应结果表明,镍在 Ni/CeO2-NC 表面形成
的颗粒更为均匀、分散度更高,在反应温度为 350℃时,催化剂 Ni/CeO2-NC 的 CO2 转
化率达82.95%,产物中 CH4 选择性 100%。
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得到了高分散镍基催化剂 Ni/CeO2-SAC 和 Ni/CeO2-NCC,
考察了镍金属分散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XRD 及 TEM 表征结果显示,两种催化剂的 镍物种均以高度分散的状态负载于氧化铈载体上。XPS 及 H2-TPR 表征结果显示,两种
催化剂均形成了大量的氧空位,且具有适宜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催化剂在 CO2 加氢
制甲烷体系中均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活性。在反应温度为 260℃时,0.92% Ni/CeO2-SAC 的 CO2 转化率达 79.54%,产物中 CH4 选择性达 100%,其低温活性超过了贵金属催化剂
1% Ru/CeO2-Im。在反应温度为 320℃时,5.50% Ni/CeO2-NCC 的 CO2 转化率达 89.13%,
产物中CH4 选择性达 100%。
王玉—中空结构过渡金属氮碳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3 年 之前
随着传统能源的不断消耗,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加重,发展新型的储能技术(如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锂电池等)势在必行,其中铝空气电池和锂硫电池因其高的比容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开发低成本、高活性的电极材料是提升电池性能的主要途径。催化性能优异的 Pt、Ir、Ru 等贵金属催化剂成本较高,且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其商业化进程。过渡金属负载的氮掺杂碳材料,价格低廉,合成简便,且得益于形成的过渡金属氮化物,可以有效地提高氧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而在此基础上来构造中空结构,可以增加材料的比表面积,提高内部空心结构的复杂度,使其具有更丰富的活性位点和更多样的反应空间,从而在催化过程中有效的提高质量传递和电荷传递的效率,进而大大提高材料的电催化性能。而且中空结构可以容纳大量的硫,适应硫与多硫化物的体积变化,同时提高与电解质的接触面积,加快电解质的渗透与锂离子的传输,使得其在锂硫 电池上也具有良好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甲酰胺碳化得到的氮碳材料(f-NC)作为牺牲模板合成 了中空结构高分散 FeCo-NC 材料(f-NC@FeCo-NC),HRTEM 可证实其空心特征。XPS 和球差电镜证明了氧化态的 Fe/Co 在高氮掺杂(~13.2 at.%)的碳材料 中均匀分布。f-NC@FeCo-NC 在碱性介质中表现出高效的氧还原反应(ORR)性能,起始电位与半波电位分别为 1.01 V 和 0.89 V。在氧还原反应上具有良好 的催化效果,使得其在铝空气电池上也具有良好的应用。以 f-NC@FeCo-NC 为阴极的铝空气电池表现出优异的放电性能,开路电压和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 1.91 V 和 241 mW cm-2,远超过贵金属 Pt/C 催化剂。
之后,为了进一步增加了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导电性,我们通过金属比例的调控控制原位生长氮掺杂碳纳米管,合成了 Fe/Co/N 掺杂碳纳米管复合物(f- NC@FeCo-CNT)。在碱性介质中,其 ORR 反应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分别可达1.04 和 0.91 V。在锂硫电池中,作为阴极硫载体,在 0.5 C 时表现出 1031.4 mA h g-1 的初始放电容量,并且在 300 个循环周期后可逆容量为 761.3 mA h g-1,容量保持率为 73.8%,库伦效率约为 100%。此外,我们还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F127 作为模板剂和造孔剂,采用一步水热法构造了多孔的 FeCo-NC 材料,省去模板合成步骤,方法更为简便。F127在高温焙烧的过程中分解,在材料内部形成大量的介孔孔道,暴露更大的活性表面积,同时也避免了硬模板法酸刻蚀除去的繁杂过程和对活性位点的破坏。在碱性介质中 ORR 性能优异,起始电位可达 0.98 V,半波电位可达 0.87 V,超过 Pt/C催化剂约 40 mV。在碱性铝空气电池中,开路电压可达 1.91 V,最大功率密度可 达 187 mW cm-2。
本论文主要通过构造中空结构、引入高氮掺杂、制造多级孔结构等方法对铁钴氮碳材料的电催化性能进行优化,方法简单,性能优异,并可广泛用于许多电 化学应用中。
王一棪博士—铁钴双金属/氮共掺杂碳基电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3 年 之前
近年来,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体系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峻,人类社会对于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愈发迫切,而电能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终端能源载体,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类型的清洁能源转化和存储技术如金属-空气电池、水裂解制氢技术等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应用,其中设计性能优良的电极催化材料是实现能量高效转化利用的关键。目前相关技术主要依托的贵金属基催化剂由于储量有限、价格昂贵等问题限制了广泛的应用,而以铁或钴等过渡金属和氮共掺杂的碳材料(M-N-C),由于具有价格低廉、活性高、稳定性好等优点,成为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非贵金属基电催化剂之一。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对结构性能关系理解的不足和合成方法的局限性,开发具有优良双功能催化活性和界面效应的M-N-C 材料仍然具有挑战性。本论文以高分散铁钴双金属和氮共掺杂的碳基材料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了双金属位点的催化作用机理,并在对上述材料独特理化性质理解的基础上,针对锌-空气电池(ZAB)和电解水装置中涉及的气体参与的电催化反应,设计制备了一系列高效、低成本双功能催化剂。不仅对此类非贵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拓展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促进相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及转化设备中的广泛应用有积极推进作用。取得的
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首先,基于对金属/氮共掺杂碳基催化材料合成机理的理解,报道了一种由原子级分散的双金属FeCo 位点修饰的柔性碳纳米纤维CNF)薄膜材料的高效制备方法。通过甲酰胺和金属盐的水热反应制备出特殊的金属/氮共掺杂碳基前驱体,利用静电纺丝技术最终制成的Fe1Co1-CNF 薄膜表现出非常好的力学性能和柔性。相同的方法也分别制备了含有单原子Fe 位点的Fe1-CNF、单原子Co 位点的Co1-CNF 以及不含金属位点的CNF 作为对比样品。详细研究了金属位点的引入对碳纳米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并结合电化学测试和模拟计算深入探究了双金属位点的催化作用机理,发现其中具有的FeN3-CoN3 双金属位点促进了局部区域的电荷重新分布,且Fe 和Co 双原子间的协同作用有利于ORR 和OER 反应中间体在活性位点上具有最佳的吸附/解吸自由能,因此在反应中表现良好的催化活性。基于Fe1Co1-CNF 组装的ZAB 展现了201.7 mW cm-2 的高放电比功率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更重要的是,由于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柔韧性,Fe1Co1-CNF 薄膜可以作为自支撑电极材料应用于柔性固态ZAB,并可以在反复弯曲的情况下维持充放电稳定性,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极材料领域有良好应用前景。
之后,基于双原子铁钴和氮共掺杂碳基材料的合成规律,通过控制前驱体中的金属比例,在热解过程中实现碳纳米管可控的自生长,原位形成由分散的FeCo-Nx 活性位点和高导电碳纳米管网络构成的具有多极结构的f-FeCo-CNT 催化剂。材料除了拥有丰富的双金属活性位点、良好的孔结构和高导电性网络,还具有优良的疏水性以及高活性比表面积,表现出优异的氧还原(ORR)和氧析出(OER)双功能催化性能。以f-FeCo-CNT 作为空气电极的催化剂装配的ZAB 在比功率、充放电电压、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等方面展现了出色的性能,为M-N-C 材料应用于相关电化学能源器件时的多级结构化设计提供参考。
此外,利用新型的原子级分散的M-N-C 作为特殊活性基底,设计制备了具有特定形貌和高效ORR/OER 双功能电催化性能的复合催化剂。利用材料间的强耦合作用实现了高分散的NiFe-LDH 纳米点(NiFe-ND,直径约5 nm)与三维花状原子级分散FeCo-NC 复合材料的制备。其中,FeCo-NC 的三维花状结构和N/O 的掺杂对NiFe-ND 生长和尺寸限制起关键作用,保证了活性位点最大程度的暴露和利用。所制备的复合材料(NiFe-ND/FeCo-NC)表现出优异的ORR/OER 双功能催化性能。原位拉曼表征数据显示,相比于机械混合物,NiFe-ND/FeCo-NC 复合材料在OER 反应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Ni(Fe)OOH 活性组分,表明FeCo-NC 基底对负载的NiFe-ND 的催化性能具有积极影响。
基于上述催化剂组装的ZAB 也表现出非常优秀的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进一步证明了以原子分散的M-N-C 为基底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在催化反应中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发现,以甲酰胺和金属盐为原料可制备具有特殊形貌的高氮含量碳基材料,而由于其中金属与氮特殊的配位作用,经过水热、氧化和磷化过程,可以实现氮在双金属铁钴磷化物(N-FeCoP,直径约5 nm)中的原位掺杂。同时,由于不同金属与氮的配位作用强弱不同,调节原料中铁和钴两金属的比例可以有效实现对材料形貌和性能的调控。随着原料中Fe/Co 比例的增加,样品的片层厚度变得更薄;结合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当原料中Fe 和Co 的摩尔比为1 比4 时,最终磷化物样品具有最低的析氢/析氧过电位、最高的电化学比表面积和最小的电荷转移电阻,并且在全解水测试中也表现出优良的电化学催化活性和工作稳定性。
张欣—铝-空气电池阴极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 年 之前
铝-空气电池具有成本低、质量轻、比能量高、环境友好、机械式充电快等优点,有望成为下一代电动汽车的能源技术之一。然而,其阴极缓慢的ORR反应限制了电池的性能,贵金属铂及其合金材料被视为当下最好的ORR催化剂,但铂材料资源少,成本高和耐久性差等缺点,阻碍了在铝-空气电池中的大规模应用。因此,发展高性价比、高活性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取代铂系金属材料应用于铝-空气电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更是难点。过渡金属-氮碳类型化合物(M-NC、M=Co、Fe)具有优秀的氧气还原活性、成本低廉、寿命长久,在替代铂系催化剂方面有巨大潜力。
本文通过对高活性的FeCo-NC材料进行设计、制备及研究,分析了FeCo-NC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及化学状态,深入探究催化剂活性机理。随后,将其组装成铝-空气电池,探究在该催化剂下的铝-空气电池整体放电性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二元FeCo-NC/CNT复合材料的设计:我们开发了一种简单、经济的合成方法。使用廉价的Fe/Co/Zn盐和甲酰胺为原料,用氮掺杂碳材料,原位生成的互相连接的碳纳米管网络来构建高分散的Fe-Co双位点。通过精细控制Fe/Co组分,使得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高电导率、大比表面积和丰富孔径结构,无论是在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反应动力学等方面有助于ORR(Oxidation Reduction Reaction,氧气还原反应)性能提高。
(2)优异的ORR性能:通过优化合成的双金属甲酰胺衍生物FeCo-NC(f-FeCo-NC-12),在碱性溶液中具有优秀的ORR性能,起始电位高达1.05 V,半波电位高达0.91 V,比Pt/C催化剂的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分别高50 mV和40 mV。
(3)显著的铝空气电池性能:使用f-FeCo-NC-12组装铝-空气电池,其电池性能优于Pt/C阴极。开路电压和比功率分别高达1.88 V、188 mW·cm-2,在10.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放电电压约为1.7 V的优异性能,相比之下Pt/C催化剂组装电池的开路电压和比功率分别为1.82 V、176.7 mW·cm-2,在10.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放电电压约为1.64 V,均低于f-FeCo-NC-12催化剂。研究发现,f-FeCo-NC-12催化剂代替Pt/C催化剂在铝-空气电池中的应用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
吕文辉—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研究
3 年 之前
硅作为当前最有可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负极材料之一,具有比容量高、工作电压高、原料储量丰富等优点。但硅负极在循环过程中体积变化巨大,硅颗粒容易粉化、破碎甚至从集流体上脱落,引起电极结构破坏,造成容量迅速衰减,循环稳定性变差。同时硅作为半导体,导电性较差,导致硅负极材料倍率性能欠佳。针对硅负极的缺点,目前的改良方法主要有纳米化、复合化、合金化等,其中硅碳复合方法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被广泛研究。
首先要缓解硅颗粒在循环过程中体积的膨胀,本文通过在纳米硅颗粒表面进行碳包覆来解决这个问题。以PVDC为碳源制备得到的PVDC-Si/C复合材料,核壳结构可以显著提高硅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在搅拌过程中,PVDC吸附在纳米硅颗粒表面形成高分子膜,高分子膜经过高温热解后可以在纳米硅颗粒表面形成超薄的包覆碳层,超薄碳层可以缓解纳米硅颗粒在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纳米硅颗粒的团聚,其放电比容量在100次循环之后能达到878.5mAh/g。另外,电化学阻抗谱表明,碳层包覆的纳米硅材料和纯硅相比,接触电阻明显减小,这得益于超薄的碳层为锂离子和电子传输提供了优良的通道,在不同电流密度下显示出良好的倍率性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文在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中加入了鳞片石墨,并改进了工艺,制备了Si@G/C复合材料。其中,液相球磨能够高效的将纳米硅颗粒均匀分散在鳞片石墨基体中,热解PVDC可以将纳米硅颗粒原位碳包覆且与鳞片石墨紧密联接。该结构可以有效抑制纳米硅颗粒的团聚,且充分发挥导电缓冲基体的作用,使Si@G/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相对于Si/C复合材料有明显的提升。此外,调整Si@G/C复合材料中硅含量的占比后发现,Si-30复合材料具有相对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及倍率性能,在电流密度200mA/g下循环100圈后仍能保持745.6mAh/g的放电比容量,相应的单圈容量衰减率只有0.21%且不同电流密度下表现出较好的循环性能。
党启栋—多级孔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电池储能方向的应用
3 年 之前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迫在眉睫。20世纪90年代,索尼公司研发出锂离子电池,在诸多电子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报、电动汽车、大规模智能电网中实现广泛应用,现今,锂离子电池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以石墨为主,此类材料的电池比容量约为372 mAh g-1,随着科学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其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论极限,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多孔碳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较大的孔容、良好导电性和优异的机械性能,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使用,不仅具有超过常规石墨的比容量,而且具有很好的循环稳定性。同时,以单质硫、金属锂作为正、负极的锂硫电池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锂硫电池具有高达2600 Wh kg-1的理论比能量以及1675 mAh g-1的理论比容量,单质硫毒性低、储量大、价格低廉,但单质硫作为锂硫电池的活性物质时,是电子绝缘体,且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多硫化物穿梭效应和体积变化,这些会导致电极结构坍塌等问题。而多孔碳材料因其孔隙结构和优良的导电性,作为硫的载体使用,可有效缓解多硫化物的穿梭和单质硫的绝缘性问题。因此,本文以多孔碳为研究对象,以提升锂电池负极、锂硫电池正极的容量、倍率性能及延长循环寿命为目的,制备出了具有优秀性能的多孔碳材料,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利用非传统碳源卤素高分子聚偏二氯乙烯(PVDC),在室温下与KOH发生脱卤反应,可以得到高质量的碳纳米材料,其中KOH起到了脱卤剂、造孔剂的双重的作用,脱去官能团后的碳源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在掺杂剂硫脲存在的情况下,可在材料表面有效引入N、S掺杂原子,增加碳材料的晶面间距,将得到的高质量的碳纳米材料(CHPC)进行SEM、Raman、BET、XRD、XPS等表征,并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测试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在0.1 A g-1的电流密度下,首圈比容量达到1351 mAh g-1,远高于传统石墨的比容量,循环100圈后比容量可保持在958.73 mAh g-1。
(2)因合成的N、S双掺的多孔碳纳米材料(CHPC)含有丰富的微孔结构及较大的比表面积(742 m2 g-1),其多孔结构与良好的导电性可有效缓解单质硫导电性差和“穿梭效应”问题,且N、S元素也可以增强碳材料对多硫化物的化学吸附,故将其(CHPC)作为硫的载体,采用熔融扩散法制备出碳硫复合材料(CHPC@S),对复合材料进行TGA表征,并将其用作锂硫电池的正极,测试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的电流密度下,首圈比容量达到1227.45 mAh g-1,循环100圈后比容量保持在844.15 mAh g-1。
陈建雯—高性能二硫化钼基电催化析氢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 年 之前
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空气污染和全球变暖,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于可再生清洁能源的需求持续增加。未来,对于清洁能源来说,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氢气是最有希望的。但氢气的可持续生产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通过电催化水分解生产氢气具有广阔的前景。电解水制氢的核心是开发廉价、高效、稳定的催化剂以获得低成本、高性能的能量转换装置。近年来,二硫化钼由于其特有的结构和适当的氢吸附自由能,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希望成为贵金属催化剂的替代品。但由于二硫化钼的活性位点有限,导电性差,其活性远低于铂基催化剂。为了进一步提高二硫化钼的析氢活性,本论文对二硫化钼复合材料以及金属掺杂的二硫化钼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氮碳材料的引入、金属原子的掺杂、以及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对样品析氢反应性能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以CoCl2 和MoCl5 作为原料,以甲酰胺为溶剂,以升华硫为硫源,通过溶剂热反应和高温气相硫化两步法,原位合成了高分散CoNC-MoS2 复合材料,探究金属氮掺杂碳材料对二硫化钼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CoNC 与MoS2 紧密复合,具有强烈的相互作用,金属Co 在材料中呈原子级分散,有利于暴露更多活性位点。CoNC的存在减少了二硫化钼的团聚,并影响其内部结构;二硫化钼的存在可减少Co 的聚集,影响Co 的电子结构。通过调节Co:Mo 摩尔比对材料的析氢反应性能进行优化调控,其中Co4/6NC-MoS2 样品在酸性和碱性介质中均具有最佳的析氢性能。
(2)以MoCl5 作为钼源,以甲酰胺为溶剂,以升华硫为硫源,分别使用无水FeCl3、NiCl2、CuCl2 和MnCl2 作为金属Fe 源、Ni 源、Cu 源和Mn 源,通过溶剂热反应和高温气相硫化两步法原位合成了高分散金属氮掺杂碳-二硫化钼复合材料(MNC-MoS2,M=Fe、Ni、Cu、Mn),探究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结果发现,合成的金属氮掺杂碳与二硫化钼间具有强烈的相互作用。不同金属元素掺杂的样品可明显改变复合催化剂的析氢性能,在碱性介质中,适量Ni 和Cu 的掺杂可以明显提高析氢效率。另外,这也证明了这种原位合成高分散金属氮碳-二硫化钼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有普适性。
(3)以CoCl2 作为钴源,MoCl5 作为钼源,甲酰胺为溶剂,先合成了Co 掺杂的氧化钼中间体,再以硫脲为硫源,经过水热硫化反应得到了Co 掺杂的二硫化钼催化剂,探究金属Co 的掺杂对二硫化钼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利用氧化物中间体对金属Co 的锚定作用,Co 元素在Co-MoS2 产物中呈现原子级分散状态,有利于提高金属原子利用率,同时,有利于增加活性位点数量,加快样品的电子传递速率,进而提高电催化析氢性能。另外,这种从复合金属氧化物到原子级分散的负载型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陈祥超—掺杂碳材料的合成及其储能应用的研究
3 年 之前
碳材料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导电导热性,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具有超高的功率密度和稳定的循环特性。碳材料用于超级电容器储能,相比电池储能,其比容量、比能量较低,开发具有高比容量、比能量的高性能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挑战。基于此,本文工作开发了两种掺杂多孔碳材料,通过实验表明,该两种材料均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优异的导电性和比容量,将其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储能,可获得较大的超级电容器的比容量和能量密度。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1)基于脱卤制碳策略,使用聚偏二氯乙烯作为碳源,经历室温球磨脱卤碳化,获得掺杂碳材料前驱体,再经不同温度(600℃/700℃/800℃)焙烧,获得三种氮磷(N、P)双掺杂碳材料。研究发现,700℃高温焙烧下的N、P双掺杂碳材料具有较高的氮磷含量(N:1.32 at%,P: 6.29 at%)和较大的比表面积(942.883 m2 g-1)。该材料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通过电化学测试表明,三电极测试条件下,使用碱性电解液,在0.5 A g-1的低电流密度下,其比容量可以达到367.50 F g-1,在50.0 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其比容量为285.00 F g-1;使用酸性电解液,在0.5 A g-1 的低电流密度下,比容量可以达到332.45 F g-1,在50.0 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比容量为187.50 F g-1。此外,样品还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碱性条件下,分别在5.0 A g-1和10.0 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50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7.36%和89.45%)。将其组装对称式纽扣电容器,在碱性条件下,当电流密度为0.5 A g-1时,比容量为50.25 F g-1,它还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分别在5.0 A g-1和10.0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50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6.18%和94.76%)。
(2)由温和的熔融碱处理过的电石(CaC2)制备出具有丰富孔隙率的多孔碳材料。碳化物碳(Carbide Carbon)代表了一种典型的多孔碳材料(Porous Carbon Material),具有广泛用途,但是合成这种多孔碳化物需要通过有害的氯气才能实现向碳化物的转化。在本研究中,利用低毒的KOH与CaC2反应,通过优化合成条件,得到的多孔碳材料表现出较大的比表面积(约839 m2 g-1)和比电容(在电流密度为0.5 A g-1时,得到403.00 F g-1的比容量)。 同时,还可以获得优异的倍率性能,在5.0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保持超过63%的电容,以及优异的循环性能(在5 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5000次循环后仅有约5%的衰减)。我们的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利用CaC2作为碳源,并且可能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吸附剂、锂/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马莽—镍铁基电催化剂的制备及锌-空气电池应用
3 年 之前
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巨大的能源需求造成了化石燃料的快速消耗和二氧化 碳的大量排放。发展新型能源是实现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 放的必由之路。随着对先进储能系统的迫切需求,经济、环保、具备高能量密度 的电化学储能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可充电的锌-空气电池以其显著 的理论容量、低成本和环境友好性吸引了人们的研究兴趣。锌-空气电池的标准 电动势为 1.65 V,实际条件下充电和放电电压距离该值有很大差距。并且由于反 应发生于三相界面,O2 在水中溶解度低,在空气电极表面吸附困难,O-O 键难以
断裂,从而造成正极动力学过程相对缓慢,是制约锌-空气电池性能的核心要素 之一。阴极参与的反应主要为为氧还原(ORR)及氧析出反应(OER)。因此设计和 探索高效、廉价的双功能电催化剂以提高析氧反应和氧还原反应活性是发展高功 率和高能量密度锌-空气电池的关键。
本文首先采用水热反应和焙烧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可调的 Ni / Fe 比的原子 级分散双金属 NiFe-NC 材料。电化学测试表明,材料 NiFe-NC 的最佳 Ni / Fe 比 约为 66:34(Ni66Fe34-NC),可以在碱性介质中作为优异的双功能催化剂用于氧还原及氧析出反应。以 ORRE1/2 和 OEREj =10 之间的电势差(ΔE)为评判基准(ΔE =0.849
V),较低的电势差值进一步证实了 Ni66Fe34-NC 材料与工业 Pt/C 和 RuO2 的混合物(ΔE= 0.911 V)相比具有更为优异的 ORR/OER 整体催化活性。因此,Ni66Fe34- NC 组装的锌-空气电池能够提供优异的功率密度(140.1 mW cm-2)和出色的循环稳定性(以 20 mA cm-2 的高电流密度下稳定循环 1000 周期)。
之后,选择苯基磷二酰胺(PPE)和二(三苯基膦)溴化镍(TMP)作为磷 源,在水热过程中对单原子 NiFe-NC 进行了杂原子掺杂,通过 P 原子的掺杂, 破坏材料本身碳骨架的电中性,提高了材料的电导率以及电吸附活性,使得催化 剂更利于发生 4e-反应,提高 ORR 催化性能。同时通过使用纳米级气相 SiO2 提供的氧界面稳定过渡金属,实现过渡金属的原子级分散,减少了 Zn 造成的干扰, 更有效的展现出材料本征活性。结果表明苯基磷二酰胺的 N 配位掺杂效果要优 于金属(M)配位掺杂性能,展现出更为优异 ORR/OER 催化性能及锌-空气电池 的充放电性能。
最后,将碳纸预处理,利用甲酰胺(FA)和-OH 基官能团的相互作用实现 MNC 在碳纸上的包覆,减少滴涂的工艺,实现催化剂的均匀分散。并且氮掺杂 碳纳米管的自生长过程减少了 Nafion 等粘结剂的使用,提高材料本身的导电率 以及透气性,增加催化反应速率。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过渡金属 Zn 的加入 可以使更多的 MNC 包覆在碳纸上,诱发氮掺杂的碳纳米管生成。包覆碳纸的 Zn- NiFe-NC-CP 空气电极展现出卓越了开路电压(1.51V),出色的充放电能力(当 电流密度为 20 mA cm-2 时,充电电压为 2.08 V,放电电压为 1.05V。)此外,Zn-NiFe-NC-CP 空气电极也展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即使在电流密度为 20 mA cm-2下循环 180h 未发生明显的充放电电压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