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关注公众号

获得最新科研资讯

丁建丽团队—干旱区遥感科学与技术

简介 聚焦干旱区科学前沿研究,包括智能遥感应用、土壤盐渍化、生态水文、大气环境、遥感科学、智慧城市等方向。

分享到
实验室简介

 

新疆大学干旱区遥感科学与技术团队赴成都参加第六届全国定量遥感学术论坛

 

定量遥感

全国定量遥感学术论坛由李小文院士倡导并发起,⾸届论坛于 2007 年举办,从 2017 年开始每两年举办⼀次。第六届全国定量遥感学术论坛针对定量遥感理论、技术、应用等问题,交流最新进展、研讨发展⽅向并促进学术合作。

6月16日-18日,第六届全国定量遥感学术论坛顺利召开。本届学术论坛分为口头报告和展板海报两类。干旱区遥感科学与技术团队赴成都参加了此次会议,参与论坛的演讲者就各自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

参会展示

论坛主持:

李相老师

受邀担任研究生分论坛的主持人

会场汇报:

张子鹏老师

报告题目:《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变化与情景模拟研究》

研究构建土壤有机碳的时空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性能,绘制并分析不同时期土壤有机碳库的时候变化特征,揭示不同共享社会路径下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葛翔宇老师

报告题目:《国产高分5号评估土壤盐渍化潜力》

报告围绕丁建丽教授提出的“天-空-近-地-网”智能监测体系,提出解决国产高光谱遥感(高分5号)数据在复杂场景下挖掘土壤盐渍化“弱信息”的方案。首次评估国产高分5号高光谱数据对土壤盐渍化评估的潜力,提出一套高精度、低不确定性的遥感建模框架。为国产遥感数据应用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朱传梅老师

报告题目:《基于高斯混合模型和无人机高光谱图像特征分类的盐生植被SPAD监测》

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基于光谱差异的高光谱分类,将有助于提高盐生植被SPAD 估算精度的假设。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使用高斯混合模型对高光谱图像进行了分类。分别利用现场观测数据和随机森林模型,建立了基于不同光谱分类策略的SPAD估计模型。最后,使用无人机(UAV)高光谱图像作为输入数据源,采用预测模型对该地区的盐生植被进行数字制图。结果表明,不同聚类下盐生植被的光谱反射率特征存在明显的光谱强度和形状的差异。我们的结果证实了无人机高光谱和基于光谱分类的建模在开发盐生植被SPAD空间分布估计模型方面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王瑞梅硕士生

报告题目:《近20年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湿地的影响》

报告阐述了干旱区典型的尾闾湖湿地和吞吐湖湿地的时空变化和驱动机制,发现干旱区不同类型湖泊湿地对于气候变化的反应具有一致性,都具有超前于降水而滞后于蒸散发的规律。在稀缺资料区,云计算平台的聚类算法对湿地可以实现精准高效管理。

 

展板报告

马雯老师

报告题目:《大气气溶胶对中亚地区陆地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基于多源数据揭示了中亚地区气溶胶多尺度变化特征;以经典地统计学、大气环境和气溶胶辐射效应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由地理加权模型(GWR)和结构方程模型(SEM)耦合的GWR-SEM模型。探讨中亚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气溶胶与总初级生产力的相关性,并在考虑空间异质性的基础上,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定量评估气溶胶对陆地植被生产力空间变化的影响程度。该成果为研究大尺度上气溶胶对植被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方法框架,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气溶胶对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过程和机理提供参考。

秦少峰博士生

报告题目:《中亚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2001-2021)》

研究发现2001-2021年中亚WUE年际变化较弱,年内变化明显,空间分布变化显著。其中,植被是驱动WUE的重要环节,掌握WUE变化机制,对于指导生态恢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本次论坛是对干旱区遥感科学与技术团队近期最新工作的总结和展示,同时也是向遥感学界各位专家学者学习交流、增进业界同仁对干旱区遥感工作的了解。干旱区遥感科学与技术团队将继续发扬李小文院士精神,为遥感科学创新继续努力。

【喜报】2021年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遴选结果公示,丁建丽教授入列科技领军人才名单

10月8日,2021年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遴选结果在自然资源部网站公示。其中,新疆大学丁建丽教授入列科技领军人才名单。

原文如下:

http://m.mnr.gov.cn/gk/tzgg/202110/t20211008_2683534.html

访问量: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