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关注公众号

获得最新科研资讯

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

简介

分享到

【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骆剑承研究员到访并进行学术交流

       2020年9月19日-20日,应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团队邀请,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骆剑承研究员与我团队开展学术交流与野外考察活动。

       2020年9月19日,吴志峰教授组织研究团队在广州市农业科学院南沙基地考察调研。广州农科院戴修纯副院长带领调研人员在南沙基地参观了蔬菜新品种展示区、阳台菜园、香草园和水培蔬菜区、水生植物区等现代农业科普设施,展示了基质栽培、立体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以及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洽谈对接时,戴修纯副院长简要介绍了广州市近年来农业发展情况与农业科技需求,提出当前利用地理信息和遥感大数据开展农作物播种面积和长势状况监测的迫切需求。吴志峰教授简要介绍了利用遥感监测农作物生长的可行性和技术难点。双方希望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线。

图1 广州农科院戴修纯副院长向调研人员介绍基地情况

图2 调研人员考察种植基地

       随后,研究团队来到位于珠江入海口的南沙湿地,考察湿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重点考察了湿地内红树林的树种分布和生长现状。南沙湿地公园内红树林主要以无瓣海桑、桐花树、黄槿为优势树种,人工种植的本土红树植物秋茄沿河道生长。此次考察为探索精细化的红树林树种分类提供了可靠样本,为后续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红树林精准管理和科学布局提供科学支撑。

图3 南沙湿地生态环境

       2020年9月20日,骆剑承研究员团队与我团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会议伊始,吴志峰教授与骆剑承研究员分别致开场白,交流会主持人杨颖频博士、曹峥博士介绍参加会议的人员和流程,与大家共同探讨大家最近的研究成果。

图4 学术会议现场照片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的杨颖频博士作了题为《广东省农业遥感监测研究初探》的报告。该报告主要介绍了广东省农业资源和前期的农业遥感监测的研究基础,基于此提出广东省珠三角的精细化农业遥感监测思路。骆老师点评时提出,在珠三角区域开展农业遥感监测研究面临着由高度城市化、亚热带季风气候等人为和自然因素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该区域的农业除了生产效益外还存在重要的生态效益。

图5 杨颖频博士作学术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孙营伟博士作了题为《星地协同的作物地块级时序关系解算研究》的报告。该报告聚焦于粮食危机的迫切性,介绍了在地块单元上,利用差异化的作物时序特征实现作物识别,并在识别作物的基础上,解算卫星时序特征与近地实测数据的响应关系。骆老师介绍称该研究课题的背景源于国家“作物一张图”的迫切需求,结合区域特色利用遥感数据在宁夏干旱区开展地块尺度的作物种植结构信息提取,并基于无人机-卫星的星地协同观测,开展由点到面的作物参数反演,进一步探讨黄河流域水稻种植与土壤盐碱化的关系。

图6 孙营伟博士作学术报告

图7 骆剑承研究员点评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的博士生张棋斐作了题为《沿海大都市区城市内涝重要因子识别与城市内涝敏感性模拟研究》的报告。该报告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典型研究区,基于城市内涝历史数据和自然资源遥感数据,通过多尺度研究揭示城市内涝重要因子,并提出基于多元方差分析的逐步聚类树模型,模拟城市内涝的空间变异特征。吴老师从四个方面对报告进行点评,城市边界和观测数据的误差问题;地理学分析的尺度依赖问题;未来研究可对全球不同城市化程度的城市开展内涝问题研究;还可通过模型模拟变量因子对内涝程度的缓解或加剧情况。骆老师点评称可以考虑开展更精细化的城市内涝问题研究,例如考虑不透水面的类型等。

图8 博士生张棋斐作学术报告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的博士生郑子豪作了题为《DMSP/OLS 夜间灯光数据的校准研究》。该报告针对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过饱和缺陷,导致影像所表达的灯光强度远低于实际真实值,特别是在夜间灯光强度较大的城市中心区。基于此,提出基于路网密度、不变目标法等方法解决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过饱和效应。骆老师和吴老师点评,是否可以明确夜间灯光数据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细化不同社会要素对于夜间灯光的影响。

图9 博士生郑子豪作学术报告

       贵州师范大学的博士生王玲玉作了题为《喀斯特山地环境农作物生长过程 SAR遥感响应机理研究》的报告。该报告针对喀斯特山区复杂环境下传统农业遥感难以开展的问题,提出构建SAR数据时序特征,针对不同作物类型的SAR响应机制的差异,实现对作物类型的定性判别及生长指标的定量分析。吴老师点评,利用SAR数据在石漠化地区开展农业监测在机理方面存在困难和挑战;未来可结合地貌特点、土壤组合、农田系数,开展更精细化的石漠化地区的农业监测。

图10 博士生王玲玉作学术报告

图11 吴志峰教授点评

       贵州师范大学的硕士生赵馨作了题为《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耕地划分及功能性评价》的报告。该报告基于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地区,基于谷歌影像、高分2号及无人机多源数据,提出耕地边界的岩石裸露率进行石漠化耕地划分的准则。吴老师对赵馨同学提出石漠化耕地划分准则表示肯定,在应用出口方面,可考虑石漠化耕地的生产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以及结合其他影响因子如土层厚度等判断土壤流失的风险程度。

图12 硕士生赵馨作学术报告

图13 骆剑承研究员点评

       报告结束后,双方团队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骆剑承研究员认为,虽然地理学的技术方法在不断发展,但地理学研究应更多的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将技术方法与地理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自然社会与人文社会的各类问题。会后双方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图14 双方团队主要成员合影留念

图15 双方团队主要成员合影留念

 

 

创建: Jan 10, 2022 | 15:5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