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

关注公众号

获得最新科研资讯

丁凡实验室

简介 我们对脚下土壤的了解,远不及对浩瀚的天体运动了解得多

分享到

课题组两位同学在第三届“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青年学者论坛上做口头报告

       2021年8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东北地理所小组、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球科学分会、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青年学者论坛在腾讯会议顺利线上举办,B站同步直播。会议设置农业资源与黑土地高效利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环境与遥感技术应用三个分会场,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线上讲座。会议面向“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学术前沿,进一步加强了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青年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吉德昌博士生报告的题目为“秸秆在土壤团聚和微生物利用方面强于生物炭”。秸秆还田或施用其他有机物料是破解耕地土壤肥力降低难题的有效途径,所以评价秸秆和生物炭对不同肥力水平土壤的团聚作用和微生物活性等方面性能更好地指导耕地保育。向土壤中添加13C和15N标记的秸秆和生物炭进行600天的培养试验,发现添加秸秆在土壤团聚、碳氮闭蓄、促进微生物活性等方面强于添加生物炭。相比低肥力土壤,秸秆在高肥力土壤中的碳氮闭蓄和促进微生物活性的作用发生了延迟。本项研究充分验证了秸秆和生物炭在土壤中的不同效果,并深入阐释了肥力水平如何影响有机物料还田表现,为实现农业“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提供了新的认识。

                                  

    贾照杰硕士生报告的题目为“草地植物地上地下输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植物地上地下输入在输入时间、生物量、频率、距离等存在差异。为研究草地植物地上与地下部分输入,谁对维持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贡献更大?这种贡献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是否有差异?18年在海城建立了草地植物地上地下输入定位试验,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试验,共4个处理:1 无输入(NI),2 只有地上输入(+A),3 只有地下输入(+B),4 地上地下都输入(+A+B)。于19年4月生长季前与9月底生长季末随机取3处0-20cm土壤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酶活性以及基础理化指标。实验表明:地上地下输入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对土壤基础理化指标无显著差异,在非生长季,地上输入对维持土壤微生物活性,生物量及群落的贡献更大,在生长季,地下输入对维持土壤微生物活性,生物量及群落的贡献更大。

                                   

       

       感谢主办单位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提供给我们宝贵的交流学习机会,感谢会务组成员的辛苦付出。通过聆听各位专家在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开阔我们的学术视野,丰富了我们对土壤有机质周转、耕地保护利用、农业遥感的认识,为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创建: Aug 21, 2021 | 13:48

分享到: